赵世东 昝爽房县党校
(资料图)
纺织产业作为房县“一主三大四优”工业产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房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大”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房县营商环境的逐步优化,存量资产得到全面整合,增量资产得以积聚盘活,房县纺织企业集中、要素积聚、产业集成的规模效应初步显现,是山区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典型代表,有诸多经验值得借鉴。
房县纺织产业发展现状
房县现有纺织企业30余家,已入驻纺织产业园区的企业14家,涵盖纺纱、高性能纤维纺丝、纺织成品和销售等内容,满负荷生产时能年纺纱10万锭、高性能纤维纺丝20万吨,生产成纤聚合物20万吨、服装加工60万件套、鞋袜服饰数千万件,综合年产值约50亿元。截至2022年底,房县纺织产业园累计完成产业投资额58.4亿元,吸纳2100余人就业,实现产值45亿元。
房县纺织产业的发展,一是带动了当地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纺织园区满园入驻能够创造近10000个就业岗位。二是完善了房县的产业结构布局,补充了房县轻纺工业结构,重、轻工业同步起跑。三是促进了科研与高质量发展融合,该县纺织企业与江南大学、东华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技术支撑单位建立了协作关系,共同研发并获得柔性纺等5项技术专利,已然迈开了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步子。
但不可否认,房县纺织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虽有成效但还有不足,仍需谨慎走好“做稳-做实-做强”之路。
一、品牌意识不强,后发优势不足
房县现有的30余家纺织企业,其经营范围主要涵盖纺纱、成品生产两个环节,以原材料加工为主,初级产品同质化严重,主营生产服装用产品,但家用和产业用品生产不足,产业链完整度较低,企业间未形成上下游衔接和配套生产的完整体系。此外,具有加工性强、附加值高、应用面广的产业用纺织品生产不足,具有较高利润空间的品牌建设薄弱,后发优势不足。
二、缺乏关键环节,产品竞价优势不足
房县纺织产业现有的产业链仍集中在纺纱和产品生产环节,其中核心的染整环节缺乏。房县纺织产业“两头在外”的现状亟待解决,企业综合成本较高,产品竞价优势不足。
三、缺乏人才支撑,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目前,该县纺织企业的发展人才相对不足,尤其缺乏管理型人才,而引进企业管理者、技术型工人需从外地高薪聘请。由此衍生出来的另一个问题是信息技术衔接不充分,使规划中的电子商务新业态发展不足,未能建立小批量、多品质、高质量的快递交易机制,从而导致市场占有量不足。
四、缺乏靶向政策,企业就地培育不足
从江浙纺织企业的发展来看,它们大致上经历了家庭作坊、小微企业、中大型企业三个阶段。现阶段而言,家庭作坊或小微企业仍对纺织行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然而,目前对小微企业尤其是家庭作坊的鼓励和支持不足,惠企政策缺乏针对性。家庭作坊因不符合企业标准,难以享受现有的政策优惠,因此难以成势见效。
房县纺织产业发展的经验
近年来,房县借助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东风,积极抓住利好政策机遇,大力发展纺织产业,积累了诸多有效的发展经验,展现了承接产业辐射的后发优势和巨大潜能。
一、立足基础设施建设,缓解企业入驻资金压力
纺织企业是轻资产行业,基本没有能力置地建厂,因此房县飞地、借地统筹建好纺织基地,出台《房县工业园区综合改革实施意见》,加强基础配套项目建设,深度契合纺织企业的扩展需求,保障纺织企业的现金流,从而盘活引进企业的存量资产。
二、加强营商环境优化,破解企业经营制度壁垒
房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统筹协调,在合规的基础上简化企业注册和入驻流程,降低企业办事成本;为新入驻企业减免三年租金,免租期内企业租金由政府承担;扎实开展企业帮扶活动,深入产业基地走访调研,推行“一企一策”“门诊式办公法”,破解纺织企业经营制度壁垒。
三、统筹以商招商布局,化解企业发展积聚难题
该县由政府统筹、项目公司操作,按照政府产业发展规划,招引规上企业入驻纺织园区,由规上企业吸引更多企业投资,切实解决了纺织企业积聚难的困境。“政府统筹协调、项目公司运作、入园大企业吸引”的三级招商模式,是纺织产业兴起的另一个重要法宝。
四、强化政府服务意识,疏解企业后顾之忧
为疏解纺织企业扎根房县的后顾之忧,企业帮办中心直接入驻园区,统筹园区建设、园区管理和后期服务,实行一站式清单服务;并推出“双千”计划,由千名领导干部联络帮扶千家企业,县领导带头联系服务3-5家企业,乡镇党政班子成员联系1~2家企业,县直单位班子成员联系1~3家企业,如企业遇到发展难题,由领导干部协助企业疏解。
房县纺织产业发展的对策
上述经验助推房县纺织产业实现了年产值近50亿元的瞩目成绩,但离年产值100亿元的目标还有不小差距。为破解房县纺织企业遇到的困境,实现纺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立足房县纺织产业后发优势,完善基础设施,形成差异化竞争
服装用纺织品的生产在先发地区已形成规模,品牌格局也基本形成,房县缺乏竞争优势。因此,房县纺织产业应立足于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生产企业进行招引。房县应进一步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以3000~5000平方米的厂房建设为主。在此基础上,积极关注绿色环保新型生物基纤维材料、再循环利用材料等未来纺织材料领域,对于涉及新型化纤及天然纤维的生产研究型企业,可优先招引。对于纺织品销售型企业,具有一定品牌辨识度和成熟销售渠道的企业,可优先招引。实行定向招商,加大高产值、高附加值、广应用的家用和产业用纺织企业招商。招引纺织循环经济企业,加强纺织品的循环再利用,突破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关键共性技术和循环利用纤维生产技术,持续增加循环利用纺织纤维量在全部纤维加工量中的比重,这既是近年来国家的政策导向,也符合房县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县”的远景目标定位,以此形成差异化竞争。
二、加强房县水域空间分布研究,打通产业链,形成竞价优势
房县应联合水利部门综合开展水域空间分布的细致研究,加大在先进纺织技术、生态染整技术及信息化应用技术等方面的使用。该县还可形成区域性联动,在非准入区域附近搭建染整协作平台,着力降低纺织企业的综合成本,破解纺织企业“两头在外”的发展困局。
三、加强人才招引孵化工作,协调多方资源,做好人才培育工作
一是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校作用。该县可与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县职业技术学校合作,由政府协调组织开展纺织技术和管理能力培训,培育专业产业工人和管理型人才,以协议就业形式统筹工作。二是创优用人环境。继续落实好返乡创业人员、稳岗就业补贴政策,吸纳人员就业,扩宽渠道人才回引,解决企业用工不足的问题。三是深化与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和生产研发基地,引导企业发展具有高附加值、应用面广的产业用纺织品,为高素质人才创造发展空间。
四、优化惠企政策,做稳纺织发展基础,实行招养结合,鼓励在地小微企业的发展
房县既要招引大型纺织企业,以形成品牌效应;同时,要注重培育本地小微企业,甚至是鼓励家庭作坊式生产,此举既能降低生产成本,又能使纺织产业遍地开花,快速成势见效。另外,可以2022年产值为基数,每年将工业园区企业新增税收按比例留存在园区,并将园区土地及由政府投资的已建、在建厂房等不动产核减债权债务后的净值打包,建立可持续发展基金,用作有发展潜力的生产型企业纾困资金和科研创新型企业科研孵化资金或小微企业发展奖补扶持资金。
标签: